泰无聊论坛

 找回密码
 注册

QQ登录

只需一步,快速开始

查看: 27257|回复: 0

[个人原创] 《沙沟镇的商业》(纪实回忆)文/徐绍文

[复制链接]
发表于 2022-3-3 15:25:19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 来自: 中国江苏泰州



(本文是从2014年原创的《往事如烟》一文中剥离出来的“公私合营”一节,重新改写的)
解放后的沙沟,商业以私营商店为基础,以供销合作社为主导,粮、油、盐等,民众赖以生存的生活必需品,都
由供销社独家经营。
1953年,粮食实行统购统销,粮管所成立,供销社不再经营粮油。
统购统销前,我曾帮家里买过米,从前大街供销社大门市部榻子门外排队,排的队伍跨过前大街,穿过狭窄的小巷子(一人走动的小巷子,两人向对而行时,只能偏着身子勉强通过。后来张、陈两家建房时闭塞),一直排到新
大街(文英石桥向东这一小段石梁溪已填,当时还叫叶挺街),再向东,能排成好长好长的队伍。
来买米的人,天不亮就来了,开始
有点乱,等到供销社先上班维持秩序的职工到来,让大家排好队,按先后次序,在排队人衣服的背后或衣袖旁,用粉笔号上阿拉伯数目字,才秩序井然。
到上班时间了,供销社营业员开门营业。当时供米是限量供应,不让你多买,所以吃不了几天,就得再排队。
那时的沙沟镇上,还没有国营商店。国企只有一家,就是兴化中百公司在沙沟开的百货批发站,地点在前大街鱼市口西边,门朝南,只有几名兴化派下来的员工。
这时的私企逐步减少。私企老板中,有一些人到上海去谋生,举家动迁,开始过马路串弄堂(音读当)叫卖做小生意,非常辛苦,后来得到政府安排,成为上海市的产业工人或者是行业员工,全家落户为上海市民。
形成这种情况的原因,是“”抗美援
朝”战争爆发了,对私企的赋税较重,有的店家承受不起,自动关门歇业。
当年,对私营工商业的政策是“利用、限制、改造”六字方针,在这个六字方针的指引下,于1955年12月31日,至1956年1月1日这一个通宵,全部实现对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合作化改造。
当时沙沟镇成立了三家公私合营企业:
一家是以日用杂品南货(包括陶瓷灰竹糖烟酒酱货等行)为主体的大众商店。
公私合营大众商店的公方经理:蒋启龙(兼商会长),私方经理:江人奇,职工代表:方兆年,总账会计:江人俊,补助会计:胡达海。
公私合营沙沟大众商店的办公室
就设在我家(沙沟镇姜家巷头32号,后改为45号的“徐家老宅”)后楼楼上,会计室在后楼楼上西房间;
一家是以棉布国药百货业为主体的群益商店。管理层有:陶希之、胡道生等人;
一家是以饮食服务业为主体的人民饭店。公方经理:周锦汉(粮管所干部兼任),私方经理:姜甫仁,会计:姓许(忘了名字,大概叫许厚民),保管员:徐国安,记账员(即收银员)有两位,西饭店我是后来调去的,东饭店叫游寿朋。
两个饭店店面都在前大街。西店是两层楼,东店是张喜馨家的店铺。
公私合营人民饭店还有鱼市口的储家饺面馄饨店,人民西饭店对过的水面店。还有烧饼、油条、米饼的摊点。还有一个旅社。
1956年元旦,沙沟的私营商业(成立了公私合营商业)、手工业(成立了铁木生产社)等各行各业,举行庆祝游
详情
了铁木生产社)等各行各业,举行庆祝游行。
游行队伍红旗招展,锣鼓喧天,鞭炮齐放。
我当时代替父亲走在游行队伍中(公私合营时,父亲在上海做小生意,是我代表他打报告,申请加入公私合营的,同时,写信通知父亲回沙沟,赶上进公私合营大众商店分配到门市部工作)。
游行庆祝时,由于前几天下了一场大雪,游行那天,虽说天气晴朗,道路两旁的店铺人家,虽然各扫门前雪,却把雪扫在路的两旁堆积着,地上还有残存的扫不掉的冻雪,很不好走,队伍行动十分缓慢。
我和石宏才两个小时候的同学(同是沙沟中心小学1955年第七届高小毕业生),从1956年元旦起,我们两人就在大众商店南街酱货门市部(原来是我家开的南货店店铺)做义工,不拿工资。
后来,石宏才被姐夫带到扬州升学,我在1956年10月1日(当年我只有14足岁),经组织正式安排,分配在大众商店鱼市口前大街西边门朝北的日杂门市部上班,仅工作了几天,就被组织重新调配在人民饭店西饭店当记账员(即收银员)。
那个时候,开茶水炉子的,摆鱼桶的,剃头的,卖小吃的,做糖果的,全部进了公私合营企业,后来才把他们分离出来,组成不同行业的合作小组。
也是从此时起,人民饭店改性质为合作商店,不再挂公私合营的招牌。
至于大众、群益两个公私合营企业,也作了一些调整,有一部分行业一部分人,从公私合营企业分离出来,不是组建合作小组,就是分配到农村去组建农村合作商店,农村已有合作商店的,就调人去充实、加强商业队伍建设,增强农村合作商店的领导力量。
这样做,当时称谓“调整商业网点”,好处在于弥补了农村商业网点的不足,方便了农民就地购买。同时也促进了沙沟商业的发展。
在农村合作商店工作的沙沟人,人在农村,但家还在沙沟。他们到沙沟进
货,两全其美,办了公事,也回家探了
亲。
我举几个例子:
大李商店经理胡本容,其父胡履安,其岳父陈仲宾,还有赵步镛、赵步铎兄弟俩,是他们下乡搭上两三户当地的个体小商户,组建了大李合作商店。
过去大李的个体小商户,习惯到临泽去进货。一批沙沟人到了,进货渠道自然会选择到沙沟去。
东旺商店经理方新民,白胡子老头子,会小秘方,救治过东旺当地不少病人,小有名气,被选为兴化县人民代表。他同会计姜建章,都是沙沟人。东旺靠近兴化,也改到沙沟进货。
这么一来,沙沟周边的农村合作商店,多是沙沟人,都选择到沙沟进货,自然会推动沙沟国企和供销社的发展壮大,他们到农村去经商,对沙沟镇的国有商业、供销合作商业,确实起到了积极的和直接的支撑作用。
后来,沙沟的公私合营企业,对私改造的“赎买”政策结束,私人资本收归国有,不再支付入股分红,同中百公司沙沟批发站合并,组建了沙沟国营商店,后改为国有沙沟商业公司。
供销系统的沙沟商业,为了提高自身的市场竞争力,也经过多次变革。
比如:
供销社组建农村“双代点”,把农村总店的大兴、官庄、光耀门市部,改为“双代点”,又改为“供销站”;
集镇各合作商店,组建日杂总店和饮服总店两个统一核算的集体商业企业;
集镇的两个总店,又划分为日杂、蔬菜、百货、浴室、糕点厂、人民饭店、大众饭店和人民旅社等几个单独核算的集体商业企业;
农村合作商店组建统一核算的农村总店;
统一核算的农村总店,又划分为农南总店、农北总店两个核算单位的集体商业企业;
到了上世纪七、八十年代,集镇、农村的所有总店、商店、网点,又组建了“沙沟镇商业合作社”。
上述回忆,那是计划经济时代的沙沟商业。
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,沙沟的国有商业、粮管所、供销合作社和集体商业,都经过了改制“阵痛”,从计划经济走向了市场经济。
沙沟镇的商业,从私有制进入公私合营,变成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,又从计划经济转入市场经济,对其进行改制,恢复了个体经营的模式。真是翻天覆地的变革。
(插图选自网络)
1646292308556157_180.jpg
1646292308558402_94.jpg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Copyright© 1998-2024 T56.net All Right Reserved.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