泰无聊论坛

 找回密码
 注册

QQ登录

只需一步,快速开始

[文学交流] #明朝那些才子#最新更新(结语:崖山之后无中国,明亡之后无华夏)

  [复制链接]
 楼主| 发表于 2012-2-27 17:19:53 |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: 中国江苏泰州
解缙(1369年-1415年)明代第二位内阁首辅、著名学者。字大绅,缙绅,号春雨、喜易,谥文毅,汉族,江西吉安吉水县人,解纶之弟。与杨慎徐渭并称“明代三大才子”。

历史上关于解缙的轶事较多,“一门三进士”的故事也广为流传,编撰《永乐大典》更使其名垂千古,不过其最后的结局亦悲惨得令人叹息!

“一门三进士”  洪武二十年(1387年),解缙已是一位18岁的翩翩少年,这年他第一次参加江西省乡试,就一举夺得第一名,人称“解解元”(乡试第一名称“解元”)。第二年赴京参加会试,列为第七名,经殿试,被录为二甲进士。他的哥哥解纶和妹夫黄金华也同榜登进士。

  从小出名的才子解元,会试怎么被挤到第七名呢?原来,解缙所作文章气势磅礴、文笔犀利,本来主考官要点他为一甲,拟为“状元”人选(一甲3名,分别为状元、榜眼、探花)。但其他考官认为,解缙文章中的言论过于尖锐,怕招惹是非,便有意将解缙往后排,列为第七名。

  明朝甫立,朱元璋对首科会试十分关注。因为就在开考前的二月丙寅日夜晚,有一颗大星出现于天空东井壁,颜色赤黄,闪闪有光,朝东北方向行进,渐渐变浊而隐没。朝廷专司观星宿的钦天监进奏说:“是为文士效用之占。” 崇信阴阳术数的朱元璋十分高兴,他登基以来第一次开科会考取士,就出现这样吉祥的征兆,不禁喜言道:“国之昌盛,必有祥瑞!朕必能抡选英才,为国所用。”

  朱元璋本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开国英主,为国选才,不拘一格,殿试前调阅了一二甲策论,见解缙文笔雄健,立论新颖,切中时弊,殿试中又见他才华出众,欲力排众议钦点其为状元,但有权臣进言道:“首开科甲,为国抡元,当取吉祥以顺民心。解缙字大绅,点为状元,‘缙’、‘绅’俱‘解’,于国不吉。”朱元璋闻言默然无声,念及国祚,便忍痛割爱舍却解缙,钦点取名较吉祥的“任亨泰”为状元。

  解缙虽然与状元擦肩而过,但解氏家族“兄弟同登第”、“一门三进士”的消息传出,立即轰动了解缙的家乡吉水,也轰动了京城(今南京市),一时传为盛事。而这次殿试录取的第一名状元的任亨泰,在后世却远不如解缙有建树。
回复 支持 反对

使用道具 举报

 楼主| 发表于 2012-2-27 17:24:14 |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: 中国江苏泰州
小学时,听了很多关于对联的故事,后来发现很多是和解缙有关的,也有可能是后人附会到他身上
其一:
 解缙自幼好学,出口成章。这年春节,他在后门上贴了一副春联:   “门对千竿竹,家藏万卷书。”  
 对门的员外看了,很不高兴,心想,只有像我这样的人家,才配贴这副对联,就命仆人把竹子砍了。不一会,家人来报,解缙的春联改成了:   “门对千竿竹短,家藏万卷书长。”   
员外听罢,非常恼火,令人把竹子连根挖出,不料解家的春联又改为:   “门对千竿竹短无,家藏万卷书长有。”
回复 支持 反对

使用道具 举报

 楼主| 发表于 2012-2-27 17:29:12 |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: 中国江苏泰州
其二:
一次,告老还乡的李尚书不信解缙有此高才,他宴请几个权臣显贵作诗,派人叫解缙前来应对,想有意当众奚落他一番。

  解缙来到李府,只见大门紧闭。家人说主人吩咐要他从小门进入,他站在大门口硬是不走小门。李尚书闻情走来大声说:“小子无才嫌地狭”;解缙即答:“大鹏展翅恨天低。”尚书听了大吃一惊:呵,这小子口气倒不小,忙命人打开中门相迎。刚入席,一权贵便想借题嘲笑他母亲在家做豆腐,父亲挑上街叫卖的贫寒身世,对他说:“听说才子能出口成对,今日请你以你父母职业为题如何?”解缙听了,明知是奚落自己,不慌不忙地吟道:“肩挑日月上街卖;手把乾坤日夜磨。”众人听了,无不拍案叫绝。那权贵却鱼骨梗喉似的上下不安。 刚入席,一权贵便想借题嘲笑他母亲在家做豆腐,父亲挑上街叫卖的贫寒身世,对他

  另一显贵见解缙身穿绿袄,便也出一上联讥讽他:“井里哈蟆穿绿袄”;解缙见那人身穿红袄,灵机一动说出下联:“锅中螃蟹着红袍”。那显贵听了暗想:这小子好厉害,我把他比作活哈蟆,他却把我比作死螃蟹。但又无理发泄,只好自认倒霉。

  酒过三巡,尚书欲压服解缙,用手往天上一指,自命得意地说:“天作棋盘星作子,谁人敢下?”解缙听罢,用脚在地上一顿,说:“地作琵琶路作弦,哪个能弹!”口气比他还高。尚书奈何不得,啼笑皆非。

  这时,解缙举杯祝酒说:“难得今日群才雅集,我愿题赠一联助兴”。尚书听罢,忙叫人拿来文房四宝,解缙挥毫舞墨,然后掷笔大笑而去。众人走过来一看,瞠目结舌地半天说不出话来,原来这是一副借物寓讽联:“墙上芦苇,头重脚轻根底浅;山间竹笋,嘴尖皮厚腹中空。”
回复 支持 反对

使用道具 举报

发表于 2012-2-28 09:24:38 |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: 中国江苏泰州
唐寅的一生布衣、谢缙的终为仕进所戕害,科举制度,成也萧何败亦萧。
回复 支持 反对

使用道具 举报

 楼主| 发表于 2012-2-28 11:31:22 |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: 中国江苏泰州
唐寅的一生布衣、谢缙的终为仕进所戕害,科举制度,成也萧何败亦萧。
泓眉 发表于 2012-2-28 09:24


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制度,才成全了他们一生的残缺美,让后人铭记~
回复 支持 反对

使用道具 举报

 楼主| 发表于 2012-2-28 11:36:25 |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: 中国江苏泰州
人生巅峰:
解缙一生中最辉煌的事情就是编撰《永乐大典》!!
明永乐元年(1403年)七月,明成祖朱棣命解缙姚广孝王景、邹辑等人纂修大型类书,永乐二年(1404年)十一月编成《文献大成》。
永乐大典》是中国古代编纂的一部大型类书,收录入《永乐大典》的图书均未删未改,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,是中国古代最大的百科全书 应该可以说是明朝的“百度”。。。。
永乐大典》收录古代重要典籍至七八千种之多,上至先秦,下达明初,这在当时真可以说是“包括宇宙之广大,统会古今之异同”。宋元以前的佚文秘典,多得藉以保存流传。收录的内容包括:经、史、子、集、释庄、道经、戏剧、平话、工技、农艺、医卜、文学等,无所不包。所辑录书籍,一字不易,悉照原著整部、整篇、或整段分别编入,这就更加提高了保存资料的文献价值。全书体例“用韵以统字,用字以系事”,检索非常方便。
在世界文化史上,《永乐大典》被誉为编纂最早、规模最大、内容最广的百科全书。
回复 支持 反对

使用道具 举报

 楼主| 发表于 2012-2-28 11:46:42 |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: 中国江苏泰州
本帖最后由 我不是周久耕 于 2012-2-28 11:48 编辑

人生污点 
   作为文人,解缙的一件事成为他永远洗不去的污点。。不过这种事在历史上并不少见,像文豪钱谦益就作为叛徒典型被写入《贰臣传》。。。

事情是这样的:

     话说朱棣闹革命,建文帝眼看就要失败,朱棣已经胜利在望,在这关键时刻,解缙和他的两位好友进行了一次谈话,这是一次载入史册的谈话,就在这次谈话中,三个年轻人确定了不同的人生方向。
  
      这里,我们要要先介绍解缙的两位好友,他们的名字分别是胡广、王艮。所谓物以类聚,人以群分,能和解缙这样的才子交朋友的,自然也不是寻常之辈,实际上,这两个人的来头并不比解缙小。
  
      说来也巧,他们三个人都是江西吉安府人,是老乡关系,也算是个老乡会吧,解缙是出名的才子,我们前面说过,他是洪武二十一年的进士,高考成绩至少是全国前几十名,可和另两个人比起来,他就差得远了。 为什么呢,因为此二人分别是建文二年高考的状元、榜眼。另外还要说一下,第三名叫李贯,也是江西吉安府人,他也是此三人的好友。但由于他没有参加这次的谈话,所以并没有提到他。确实厉害,头三名居然被江西吉安府包揽,让人惊叹此地的教育之发达,足以媲美今日之黄冈中学。
 
   大家都是同乡,又是饱学之士,自然有很多共同话题,眼下建文帝这个老板就要完蛋了,他们要坐下来商量一下自己的前途,这三个人都是邻居,而他们谈话的地点选在了另一个邻居吴溥的家里。在他们说出自己的志向前,我们有必要先提一下,解缙、胡广、王艮、李贯都是建文帝的近侍,也就是说他们都是皇帝身边的人,深受皇帝的信任,他们对时局的态度很能反映当时朝臣的看法。但四人中王艮比较特殊,他最有理由对皇帝不满,这是为什么呢?  

   因为在建文二年(1400)的那次科举考试中,他才是真正的状元!此人经过会试后,参加了殿试,在殿试中,他的策论考了第一名,本来状元应该是他的。但是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,建文帝嫌她长得不好看,把第一名的位置给了胡广(貌寝,易以胡靖,即胡广也)。就这样,到手的状元飞了,按说他应该对建文帝十分不满才对,可这个世界又一次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丑恶和真诚。  

   建文帝就要倒台了,大家的话题自然不会扯到诗词书画上,老板下台自己该怎么办,何去何从?三个人作出了不同的选择。当然这个选择是在心底作出的。

  三人表现如下:解缙陈说大义,胡广也愤激慷慨,表示与朱棣不共戴天,以身殉国。王艮不说话,只是默默流泪。   

谈话结束后的表现呢:大家先猜猜。。。后文再叙  
回复 支持 反对

使用道具 举报

 楼主| 发表于 2012-3-1 08:31:58 |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: 中国江苏泰州
  三人表现如下:解缙陈说大义,胡广也愤激慷慨,表示与朱棣不共戴天,以身殉国。王艮不说话,只是默默流泪。   
    谈话结束后的表现:   解缙结束谈话后,连夜收拾包袱,跑到城外投降了朱棣,而且他跑得很快,历史上也留下了相关证据--"缙驰谒"。胡广第二天投降,十分听话--"召至,叩头谢"。看看,多么有效率,召至,召至,一召就至。第三名李贯也不落人后--"贯亦迎附"。  
 而沉默不语的王艮回家后,对自己的妻子说:"我是领国家俸禄的大臣,到了这个地步,只能以身殉国了。"
 国家以貌取人,他却未以势取国。   那一夜,有两个说话的人,一个不说话的人,说话者说出了自己的诺言,最终变成了谎言。不说话的人沉默,却用行动实现了自己心中的诺言。   
  其实早在他们以不同的方式表现自己时,已经有一个人看出了他们各自的结局,这个人就是冷眼旁观的吴溥。  
 就在胡广慷慨激昂的发表完殉国演讲,并一脸正气的告辞归家之后(他家就在吴溥家旁边),吴溥的儿子深有感叹地说道:"胡叔(指胡广)有如此气概,能够以身殉国,实在是一件好事啊。"   
吴溥却微微一笑,说道:"这个人是不会殉国的,此三个人中唯一会以身殉国的只有王艮。"   吴溥的儿子到底年轻,对此不以为然,准备反驳他的父亲,谁知就在此时,门外传来了胡广的声音:"现在外面很乱,你们要把家里的东西看好!" 两人相对苦笑。   
话说回来,我们似乎也不能过多责怪这几个投降者,特别是解缙,他受了很多苦,历经了很多坎坷,他太想成功了,而这个机会,是他绝对不能放过的。
回复 支持 反对

使用道具 举报

 楼主| 发表于 2012-3-1 15:09:35 |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: 中国江苏泰州
悲惨结局

叛逃后的解缙一路顺风顺水,主持编撰《永乐大典》,千古留名,领导对其也是厚爱有加,多次在大臣前提及:解缙是上天赐给我的礼物。如果解缙能够见好就收,他的一生将非常完美。可是他太高估自己的政治水平了,不适时宜的参与到了太子立位之争,而且站错了队伍。
永乐二年(1404)朱棣立朱高炽为太子后,事情并没有像解缙所预料的那样进行下去,他也远远低估了朱高煦的政治力量。事实上,随着朱高煦政治力量的不断发展,他的地位和势力甚至已经超过了太子一党。而且他的行为也日渐猖獗,所用的礼仪已经可以赶得上太子了。


  此时,解缙做出了他人生中最为错误的一个决定,他去向朱棣打了小报告,报告的内容是,应该立刻制止朱高煦的越礼行为,否则会引起更大的争议。


  真是笑话,朱高煦用什么礼仪自然有人管,你解缙不姓朱,也不是朱棣的什么亲戚,管得着么?此时的解缙脑海中都是那些朱棣对他的正面评价,如我一天也离不开解缙,解缙是上天赐给我的之类肉麻的话。在他看来,朱棣是对他是言听计从的。


  然而这次朱棣只是冷冷的告诉他:知道了。


  解缙太天真了,他不知道朱棣从根本上讲是一个政治家,政治家说话是不能信的,你对他有用时或他有求于你时,他会对你百依百顺,恨不得叫你爷爷。但事情办完后,你就会立刻恢复孙子的身份。很明显,解缙搞错了辈分。


  朱棣给了解缙几分颜色,解缙就准备开染坊了,还忘了向朱棣要经营许可证。


  这件事情发生后,解缙就在朱棣的心中被戴上了一顶帽子——干涉家庭内政。你解缙是什么东西?第一家庭的内部事务什么时候轮到你来管?
回复 支持 反对

使用道具 举报

 楼主| 发表于 2012-3-1 15:10:16 |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: 中国江苏泰州
 此后解缙的地位一落千丈,渐渐失去了朱棣的信任,加上他反对朱棣出兵讨伐安南(今越南,后面我们会详细介绍此事),使得朱棣更加讨厌他。于是,这位当年的第一宠臣,永乐大典、太祖实录的主编在朱棣的眼中变成了一个多余的人,他做的每一件事都得不到朱棣的赞许,取而代之的是不断的斥责和批评。


  朱棣讨厌他,不希望再看到这个人,只想让他走远一点,越远越好。但他并没有急于动手,因为他还需要解缙为他做一件大事。


  这件大事就是永乐大典的编纂工作,如果此时把解缙赶走,大典的完成必然会受到影响,想到这里,朱棣把一口恶气暂时压在了肚子里。


  可叹的是,解缙对此一无所知,他还沉浸在天子第一宠臣的美梦中,仍旧我行我素。朱棣终于无法继续忍耐了,解缙实在过于嚣张、不知进退了,于是,在永乐五年(1407)二月,忍无可忍的朱棣终于把还在编书的解缙赶出了朝廷,远远的打发到了广西当参议。
回复 支持 反对

使用道具 举报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Copyright© 1998-2024 T56.net All Right Reserved.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