泰无聊论坛

 找回密码
 注册

QQ登录

只需一步,快速开始

查看: 38017|回复: 0

[江苏新闻] 要把戒尺还给老师吗?

[复制链接]
发表于 2022-9-8 15:30:57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 来自: 中国江苏泰州
2022-09-05 22:13:52来源:泰州晚报作者:谢树敏                . V( q/ U. b/ Y, A) ^* f6 w2 J

  现在的孩子,多数不知道“戒尺”是个什么玩意儿了。戒尺,是过去的老师、家长体罚孩子,用来打手心的板子。为什么打手心?因为手心有个“劳宫穴”,据说打这儿不但很疼,而且能清心志、长记性。戒尺竹木材质,长约一尺二寸,宽约八分,用清漆刷得油光可鉴,上面刻着《弟子规》或者《朱子家训》。讲究的戒尺,还在下端钻个小孔,系上红红绿绿的缨子。一个让孩子望而生畏的体罚工具,还要披着雅丽的外衣,虚伪到家了。8 e* I2 q, ^4 ]
  戒尺在我国可谓历史悠久。唐代的佛教禅宗祖师,在剃度或者说法时,时常手持“法器”——戒尺,冷不丁地在小沙弥的光头上敲几下,意在考察其领悟佛经的程度,或是对其不妥之处表示警戒惩处。后来,洪州的百丈怀海禅师制定的《百丈清规》明文规定:禅宗寺院须设戒师座,几桌上戒尺与香烛同为标配。
% T, {; m2 i: e  至于本为禅宗法器的戒尺,怎会成为体罚孩子的工具,这就要追溯到皇帝佬儿朱元璋了。朱元璋有个儿子叫朱棣,找了个老师叫徐善述。不料朱棣不肯读书,顽劣异常。臣子无奈,只好头顶书本跪求朱棣好好学习。这一幕,碰巧被朱元璋看到。他气得胡子直翘,亲手扶起徐善述,递给老师一把戒尺说:持此尺,如朕亲临,不管服教,可用戒尺打手心。朱棣虽生在帝王之家,不好好读书、调皮捣蛋,也是要受体罚的。把戒尺引入教育领域,朱元璋算是开了先河。% K9 I# n; A, u" V  H
  皇帝如此,旧时的社会精英也一样。著名书画家、艺术教育家王个簃先生,1926年29岁时从南通到上海,向吴昌硕大师习艺问道,兼做家庭教师,为其孙吴志源授业。他后来在《王个簃随想录》中回忆:昌硕先生是极爱志源的。他是那么信任我,亲手交给我戒尺……所以当我举起戒尺,眼睛就湿润了,怎么也打不下去。吴昌硕视孙如宝,但在教育上却是铁石心肠,毫不手软。王个簃先生究竟打,还是不打,不用我们纠结,但当时在对孩子的教育上,施行戒尺体罚是普遍现象。
& n  U6 C6 O8 x( V" v  被戒尺打手,孩子的感受如何?邹韬奋先生说,小时候在父亲面前背书,一句接不上来,就被用戒尺打手心。半天下来,“右手掌被打得发肿,有半寸高,偷向灯光中一照,通亮,好像满肚子装着蚕丝的蚕儿一样”。陪在一旁的母亲,还要一把鼻涕一把泪地叫道:打得好。邹韬奋后来成为杰出的新闻工作者、出版家,是为新中国作出突出贡献的百名英雄模范人物之一,这与他小时候挨打是否有关,恐怕谁也说不清楚。% @7 ?, [& W" \0 {  Q" ?# Z  h
  从晚清到民国,西学东渐,私塾式微,学校兴起,戒尺也逐步退出历史舞台。然而,谁也没有想到,一百多年后的今天,“把戒尺还给老师”的呼声日益高涨,弄得大家议论纷纷,无所适从。那么当代教育,还要把戒尺“请”进课堂,把戒尺还给老师吗?2018年,《中国教育报》曾就此事在四川一地进行调查,8000多人参与,结果是94%的人支持,5%的人质疑。
& N+ s$ Y2 o0 Q2 _  支持的人说,现在的学校,流行赏识教育和关爱教育。学生犯错误,不好好学习,老师只能苦口婆心地劝说,和颜悦色地引导。不要说用戒尺打手,就是罚站、训斥、罚抄作业,“小苦主”回去一告状,那就如同捅了马蜂窝,家长微信群中立马说三道四,飞短流长。若是奶奶婆婆知道心肝宝贝受了欺负,她们能跟老师拼命,或者非告到教育局不可。大家看看,现在的学生哪里是学生?是“学爹”呀!还有所学校,发生的事情可谓天下奇观,那就是老师和学生竟然互扇耳光,最后老师跪下认错。对此,有人居然说,这个老师不尊重学生的个性,不能自我约束,以静制动。人心不古,斯文扫地呀,这不就是关爱教育结出的恶果吗?不把戒尺还给老师,学校不是成了散打角斗场吗?; U, ^& Q  G* p/ K
  回顾旧时代,几乎家家供奉着“天地君亲师”的牌位或条幅。自明朝晚期以降,“尊师重教”与敬天法祖、孝亲顺长、忠君爱国作为神圣的价值观念取向,已经深入人心。敬畏师长,不仅因为他们是传道授业解惑的先生;也是立德树人、塑造灵魂的领路人。学生犯错,不服管教,就是大逆不道,戒尺伺候天经地义。“戒尺本姓竹,不打书不读”,“不打不成才,一打分数来”。《三字经》说:“教不严,师之惰”。严,是老师的担当;不严,是老师的失职,把戒尺还给老师,理所当然。“不用戒尺,教出来的学生是挑不起中国未来的重担的”,如今有人高瞻远瞩,语出惊人,得出如此结论。1 q9 W. O+ d2 Y- l) g
  然而,当代教育真的应该让戒尺“复辟”,还给老师、请进教室吗?我以为,结论不要下得太早。* P& U: C# _- f/ y" {3 }. f+ d, ~* Q
  不错,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:“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。”请注意,马卡连柯说的是“惩罚”,而不是“体罚”!两个词虽是一字之差,含意却大相径庭。体罚,是指直接的肉体打击,如用戒尺打手心、揪头发、踢屁股等等,也包括罚站、罚跪、罚劳动……而威胁、辱骂、刁难等心理攻击,则是变相体罚。《未成年人保护法》《义务教育法》规定:教师不得对学生实施体罚、变相体罚或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。人民教师应该是遵纪守法的模范,教学中必须增强法制观念,严格约束自己行为,否则,是要受到处分的。& q9 Y" b: f: L3 l1 v
  “你的教鞭下有瓦特,你的冷眼里有牛顿,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。”陶行知先生说得多好啊。老师一次随意的体罚、一个冷漠的眼神、一句伤人的挖苦,就有可能毁掉一个天才。因此,老师要有立德树人的仁心,诲人不倦的耐心,有教无类的公心,这才是以人为本的教育,有温度的教育。这样的教育能靠戒尺打手心实现吗?你相信只要把戒尺还给老师,人人都会成为“人类灵魂的工程师”吗?依靠体罚,征服肉体培养出来的学生,才能挑起中国未来的重担吗?6 k" q4 B+ Z% a; J
  对中小学生严禁体罚,不等于孩子可以无法无天,对那些违反校规,不好好学习的,用马卡连柯的话说,要予以“惩罚”。惩罚即惩戒,就是惩治过错、警戒将来。如何惩戒呢?教育部有关司局负责人说:我国今后将确定教育惩戒权的原则,并在《教师法》修订中进一步明确教师在教书育人、管理学生等等方面的权利,保障教师行使惩戒权。看来,必要的惩戒势在必行,但戒尺恐怕是进不了课堂了。
% A, b. U2 _+ |* x" J7 ~  说到这里,不由想起魏巍在《我的老师》中写的一次经历:“我在上课时做小动作。蔡芸芝先生手里的教鞭好像要落下来。我用石板一迎,教鞭轻轻地敲在石板边上。蔡老师笑了,大伙儿也笑了。”蔡老师启示我们,对学生的惩戒,爱是初衷,教鞭(戒尺)要高高举起,轻轻放下。本来,戒尺八分宽,是提示人们面对孩子的错误,要有八分的宽容;戒尺一尺二寸长,是要求先生应有一百二十分的忍耐。如果做到老师有爱心,学生心中有“戒尺”,戒尺这玩意儿进课堂有什么用呢?
- k' z9 a& c0 g2 y9 ~' `
8 ^* U8 |7 s" D: e' D* v# _# ]: \3 j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Copyright© 1998-2024 T56.net All Right Reserved.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