泰无聊论坛

 找回密码
 注册

QQ登录

只需一步,快速开始

查看: 24554|回复: 0

[文学交流] 《最后的芦苇》文/杨毅泰

[复制链接]
发表于 2024-1-9 02:00:27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 来自: 中国江苏泰州


   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,我外出工作,十多年之后,于九十年代末,又回到了家乡古镇沙沟,开始自主创业,经营一家书店,为父老乡亲提供各种精神食粮,我也乐在其中。

    平日里忙忙碌碌,身边的景色往往被忽略。

    今年春节之前的一天,在上班途中,偶然一个转身,看到马路北边的小湖中央,被四周长满蔬菜的垛田重重包围着,有一片金黄色的芦苇在风中摇曳,顶端那雪白的芦花尤其显眼,真想飞身过去,走近她的身旁,尽情的呼吸芦苇的清香,与久违的芦苇共度一段好时光。

    可惜一时不能够。

    再环顾家乡古镇,好像这镇区周围也只剩下这湖中孤岛上的一小片芦苇了。

    中学时代,首次接触《诗经》,最喜欢、印象最深刻的是其中的这首“蒹葭”——

    蒹葭苍苍,白露为霜。所谓伊人,在水一方,溯洄从之,道阻且长。溯游从之,宛在水中央。

       蒹葭萋萋,白露未晞。所谓伊人,在水之湄。溯洄从之,道阻且跻。溯游从之,宛在水中坻。
       蒹葭采采,白露未已。所谓伊人,在水之涘。溯洄从之,道阻且右。溯游从之,宛在水中沚。


       诗中所描绘的情景像极了我们儿时的家乡,我们先辈留下的这首古诗,仿佛就是对我们家乡古镇的赞美。

    地处苏北里下河腹地的家乡古镇沙沟一直是我引以自豪的地方,这里不仅有连绵不断的古建筑群,有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,有颇具地方特色的风味小吃......最最主要的是,这里水天一色,河、湖、沟、汊纵横交错,古镇沙沟仿佛田田的荷叶一般漂浮在水中,周围更有一眼望不到边的芦苇。多少年来,家乡人民在这碧水蓝天下,过着世外桃源般的生活,悠哉优哉。

    曾经读过乡贤赵家捷先生写于十年前的散文《乡愁》,文中他是这样生动形象的描写家乡的芦苇的——

    “沙沟小是小,可是他的景色却是很迷人的。原先他四面环水,周边长满了芦苇,到了秋天,芦花飞起来了,阳光一照,满世界银光闪闪,像是童话的境地。如果你坐上一只小船,驶入芦苇深处,会感觉非常神奇。荡子里的水深而且清,你可以看见水草看见鱼,看见芦苇的根须,再往下,深不可测了,似乎有点神秘。放眼望去,水天一色,浩淼无际,你仿佛置身于水晶宫里。现实的世界已经消失的无影无踪。除了风吹芦苇的沙沙响,再听不到别的声音。偶尔会有一只水鸟从芦苇丛中惊起来,才会打破这无边的寂静....”

    不久前,距离沙沟不远处的高邮市临泽镇面向社会征集旅游宣传推广语,我积极的参与了。为了对我们这个芳邻有所进一步了解,专门上网询问可爱的“度娘”,百度词条“临泽镇”下面有这样一段文字——

    “临泽,因东临芦苇泽地(里下河最低处)而得名。那里是天然湿地(不知政府保护否?此一毁整个里下河甚至于整个苏中就没魂了,兴化的毕飞宇写的《平原》就是这儿。”

   不知这段百度词条的作者是谁,即使不是我们的乡党,想必也是很熟悉 苏北里下河的。面对这段文字我曾经沉默良久,因为天然湿地的名声仍在,甚至出版的各类大大小小的地图上,由兴化城向西北,直至宝应县东南部还有盐城西部,这很大的连片地块都是湿地的标识,只可惜这其中大片大片的湿地早已不复存在,被人为的垦荒——大多数退湖养鱼、养虾、养蟹;也有很多所谓的芦苇“荒田”改成了生长庄稼的“良田”。

    尤其要指出的是,作为沙沟“南大门”的数千亩水面的南荡现如今也建成了所谓的太阳能光伏基地——是不是属于“建设性破坏项目”呢?我以为,很值得环保、生态专家们认真探讨——想想,感觉颇令人扼腕叹息。

    “蒹葭苍苍,白露为霜。所谓伊人,在水一方....”诗歌只留存在你我的记忆中?乡愁在哪里?儿时的记忆还会重现吗?

    特别特别的,我在路边偶然看到的那一小块芦苇是家乡古镇最后的芦苇吗?

    我问自己,也问父老乡亲。

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 2015.2.17.



1704736820665217_718.jpg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Copyright© 1998-2024 T56.net All Right Reserved.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