泰无聊论坛

 找回密码
 注册

QQ登录

只需一步,快速开始

查看: 11139|回复: 0

[个人原创] 《淮剧伴我大半生》文/徐绍武“百人百事”

[复制链接]
发表于 2024-6-9 11:47:59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 来自: 中国江苏泰州

淮剧是我们家乡的地方戏。早在孩提时代,我就喜欢上了。
一支支委婉动听、粗犷豪放的优美曲调,一个个悲欢离合、扣人心弦的戏剧情节,着实使我着迷大半生。
淮剧团只要到镇上剧场演出,我总要想办法挤进场内,趴在台前观看。
上世纪五十年代,我们沙沟镇上有业余淮剧团,晚上如果排戏,我老要挤在人群里凑热闹。
我们小孩之间玩耍,也学唱淮剧。用竹篾、芦苇扎行头,用彩纸糊成戏帽,用床单披在身上当戏袍,用竹竿做长枪,用木板削成刀,用彩线编成马鞭,唱唱打打,童趣无限。
随着年龄的增长,文化水平的提高,我对淮剧的兴趣越来越浓。在学唱淮剧过程中,学会了吹、拉、弹、唱“三脚猫”基本功。
下乡插队派上了用场:公社和大队排演淮剧节目,没有人演奏,我来;缺少什么男角色,我上。哈哈!我成了“万金油”,能“混”到“软工分”。
记得1971年春节,我排演了现代淮剧“红灯记”、“智取威虎山”、“沙家浜”、“白毛女”,从正月初一唱到初五,“乡里鼓,乡里敲”,热闹得很呐!村里人至今传为美谈!
我在文化站工作期间,组织上海、苏北淮剧老艺人办了“沙沟淮剧团”;组织苏北爱好淮剧的青年又办了“沙文”淮剧团,不仅在本县农村演出,还到盐城、淮安等地乡村巡回演出。
喜欢淮剧,使我学到许多戏曲方面的知识,对剧目,唱腔、流派、甚至唱做水平,也能略知一二。
在学唱淮剧过程中,增強了我的欣赏能力,陶冶了我的情操,提高了我的创作水平。从学写淮剧唱词,到学写小戏。
早在八十年代,我编写的宣传计划生育的小淮戏“家庭风波”,在当地演出多场,并在兴化“水乡文艺”发表!
1988年后,我从文化站调到驻外办事处和经济协作部门工作,眷恋淮剧情不减,在职业余时间和退休后,积极组织和参加淮剧戏曲票友活动,写下了数十篇淮剧作品发表。
2005年写的淮剧表演唱“多彩嫁妆陪姑娘”荣获泰州市优秀作品奖!
2005年我参加了泰州市第三届戏曲票友大赛。我唱的淮剧“三女抢板”“适才间在公堂把案情来办”,荣获三等奖!
热爱淮剧,我更喜欢评论淮剧,更关心淮剧事业的成长和发展,也广交了不少淮剧界知名人士。
我撰写的调查报告“开拓农村演出市场,面向八亿农民观众”,不仅省领导作了批示、还被江苏”剧影月报”选用。
我在上海中兴剧场看省淮演出的“奇婚记”,写下了“耐看、耐听、耐想”的观后感,被江苏戏剧《会刊》选用。
我在电视上看建湖淮剧团演出的“公公做媒”,写了“为供销员正名的一台好戏”观后感,被“中国乡镇企业报”选用。
我和瞿九千同创的论文“淮剧唱腔的味道”被《江苏戏剧》选用。
看了兴化市淮剧团演出的小淮剧“板桥放粮”,我写了“一出弘扬板桥竹风的好戏”观后感,载泰州《梅柳文艺》。
我已年高79岁了,但还参加淮剧票友活动。淮剧伴我大半生,淮剧带给我乐趣,带给我享受,带给我健康。
我在优美的淮剧音乐声中得到锻炼和成长。
(原载2005年10月的“泰州日报”,重新发表,略有改动)
附图1:作者获奖“荣誉证书”
附图2:作者(右)与泰州淮剧皇帝陈德林(左)合影
附图3:作者(左,作者妻,右)与王志毫(中)合影
附图4:作者(中)与陈澄(右)、陈明旷(左)合影
1717904866078541_47.jpg
1717904866083915_503.jpg
1717904866084694_916.jpg
1717904866086567_8.jpg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Copyright© 1998-2024 T56.net All Right Reserved.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